咨询电话:400-027-0309

  首页 >> 研究领域 >> 美丽乡村

研究领域

美丽乡村的十大问题与对策

 







认识不够,思想不统一





不能仅仅停留在“搞搞清洁卫生,改善农村环境”的低层次认识上,更不能形成错误观念,认为它只是给农村“涂脂抹粉”、展示给外人看的。


对策:


提高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——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、留守的农村、记忆中的故园。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村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的保证。



 

 





参与部门多,组织协调难度较大





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各级政府、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。但是,在具体实施中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、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。


对策:


明确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,理顺各自责权关系。


县级政府主要负责美丽乡村总体规划、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建设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考核等工作。


乡级政府负责整乡的统筹协调,指导建制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,并在资金、技术上给予支持,对村与村之间的衔接区域统一规划设计并开展建设。


建制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,由其负责美丽乡村的规划、建设等相关工作。

 










简重建设轻规划,项目建设规划和标准缺失,规划深度不够





注重硬件设施建设,但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订,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、特色化建设不足,短期行为多、长远设计少,以及视野狭隘,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。

 

对策:


第一,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统筹兼顾、城乡一体。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、发展现状、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,结合城乡总体规划、产业发展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、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,做到“城乡一套图、整体一盘棋”。


其次,做到因地制宜。譬如,安吉县要求各乡镇、村根据各自特点,编制镇域规划,开展村庄风貌设计,着力体现一村一业、一村一品、一村一景,将全县的建制村划分为工业特色村、高效农业村、休闲产业村、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五类。


第三,尊重群众意愿。安吉县按照“专家设计、公开征询、群众讨论”的办法,经过“五议两公开”程序(即村党支部提议、村两委商议、党员大会审议、村民代表会议决议、群众公开评议,书面决议公开、执行结果公开),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,让群众满意。


第四,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。把规划内容分解成定性定量的具体内容,转化成年度行动计划,细化为具体的实施项目。


第五,配套制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。为了更好地落实和执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,还必须研究制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。通过标准体系的配套设施,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。




 





政府唱独角戏,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





没有积极探索如何引入市场机制、发挥社会力量作用,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、运动式方法,尽管一些设施(如垃圾处理、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)一时高标准建成了,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,缺乏长效机制。


对策:


必须明确为了谁、依靠谁的问题。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,切实把决策权交给农民,让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主人、做主体、唱主角。












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脱离





①有的村民错误的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,是政府在做形象工程,与自己无关,将自己置身事外;②等、靠、要的思想严重。他们依赖政府,躺在政府的襁褓中,认为政府会出钱,政府会派人做;③有的村民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是发财的好机会,在征地、拆迁中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。


对策:


第一,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。①让群众了解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整治村容村貌,改善他们生活生产环境;②通过美丽乡村建设,打造生态景观,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;③创造有机的生产要素,促进产业发展,增加他们的收入。

 

第二,提高群众的认知度。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,就要提高群众的认知度,只有让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深入的了解,群众才会积极参与。要树立群众的主人翁意识,使他们增强责任感,提高自觉性,规范日常行为,培养良好的习惯。


第三,提高群众的素质。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的参与度,群众的素质很重要。由于农村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,农村群体构成复杂,他们对新生事物认识、接受也各不一样,因此,可以通过节庆、农村庙会等组织文化活动,提高群众的素质。





 





基础设施条件差、村容村貌亟待改善





农村环境风貌脏、乱、差是城乡差别最显著的特征。垃圾随处可见、污水横流,茅厕、废弃建筑等充斥着村头村尾,新建筑不新,要么是五颜六色的彩钢瓦,要么是砖块外露的裸墙。

 

对策:


第一,基础设施完善的相关措施有进行道路工程、建设村民活动广场、配备生态厕所、增加亮化工程等。

第二,村容村貌整治的相关措施有建筑外立面的改造、道路绿化、户前绿化、标识导视完善、村头村尾门牌设计等。




 





生态环境恶劣





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逐渐演化为生活、生产、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。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、农药、杀虫剂、除草剂; 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、污水; 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的秸秆等。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、生活污水; 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,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的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。


对策:


建设实施上以污水治理、垃圾集中处理等手法,整治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;意识上以宣传教育为主,禁止村民使用过多的化肥农药以及杀虫剂。





 





文化缺失无特色





美丽乡村不能只停留在改善村民人居环境的层面上,还需要有当地的文化特色。目前来说很多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,对于文化的挖掘和传承,更多的应该是吐故纳新,并不是一味的“回到从前”。

 

对策:


第一,保护当地文化资源、挖掘开发,发展旅游。美丽乡村类型主要有三种:宜居型、产业型、旅游型。


第二,提炼原生态符号。乡村自然、生态元素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资源,把这些宝贵资源融入到旅游开发中,就形成了旅游景点。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节点时,要用本地的建筑材料,如原木、卵石、毛竹、黄土等材料。









资金投入有困难





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量大、实施的内容繁多,环境治理、基础设施建设、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、产业发展等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。美丽乡村建设成败与否,资金投入是关键。


对策:


①争取上级补助资金。一方面争取上级政府补助资金,另一方面争取上级部门补助资金;②发挥市场导向作用,采用多种招商引资模式,从而解决资金问题;③利用园林小品冠名权吸纳社会资金,或利用立牌匾、上名册等方式向群众吸纳基础设施建设捐助资金。





 





长效机制不完善






重建设轻管理,这是普遍现象。美丽乡村长效管理问题主要表现有:①对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后持续发展认识不足;②没有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理念;③没有制定出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和策略。


对策:

三分建设,七分管理——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。

①设立美丽乡村管理职责。美丽乡村具体管理人员有职责,每个村民有职责。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,培养村民的良好习惯。


②设立监督机制。对村民要有监督机制,对具体管理人员要有监督机制,使村民与村民之间、村民与管理人员之间互相监督,做到监督管理无漏洞。


③把美丽乡村管理职责、监督制度写入村规民约。大力宣传,让人们共同遵守。








 


© 2018 武汉沃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1015642号-1